前些日子在《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讀到由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寫的一篇關於疫情改變我們和時間的關係的文章。他寫道:”The understanding of time is lost”(我們對時間的認知已經不再),以及 “For so many others, there is no longer a something-to-do-next”(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不再有「之後需要做的什麼」事情了)。
這讓 Sherry 主編開始思考「時間」這個東西。時間的本質是什麼?該如何計算、衡量時間?是根據數量、質量,還是重量?
由此延續,我想到我在大學時讀到的一本關於時間的書:尾關露絲的《時光的彼岸》(A Tale for the Time Being)。故事由兩個相互關聯的敘述為主軸,分別是:十六歲的東京女孩奈緒(Naoko Yasutani,小名 Nao)的日記,正確來說,是她的自殺筆記,以及位於溫哥華島的作家露絲(Ruth), 在撿到奈緒的日記展開的故事。露絲開始閱讀奈緒的日記之後,深深的被奈緒的文字吸引,並開始上網搜尋這個年輕女孩。露絲想要知道:奈緒最終自殺了嗎?如果沒有,還有時間救奈緒嗎?
雖然露絲最後並沒有辦法證實奈緒的故事,不過這部小說的優美文筆,卻為「時間」提供了耐人尋味的思考。
嗨!我叫奈緒,你知道什麼是時光的存在嗎?時光的存在就是活在時光之中,包括所有現在、過去、未來的人。我正坐在秋葉原的法國女僕咖啡廳,聆聽一首正在你的過去,也是我的現在播放的憂傷香頌,心裡想著在我未來某處的你。如果你在讀我的書,心裡可能也想著我。
你好奇地想著我。
我好奇地想著你。
奈緒如此開始她的日記。奈緒的名字 Nao,英文發音與現在 “now” 同音。
主編喜歡「時光的存在」的英文名字:time being。英文裡,Being 是名詞也是動詞,是「存在」,也是 “be” 的動詞現在分詞、動名詞。喜歡 time being 的存在感,那是一種「就是現在」、就是「此時此刻」的當下感。這個當下可以是強烈的、有重量的,如同書中提到 “When you beat a drum, you create NOW”(當你打鼓時,你創造出當下);它也可以是短暫的、輕如鴻毛的,如書中所寫:似記憶或是飄落的櫻花、銀杏葉。
想讀此篇文章的英文版,點擊連結:A Tale for the Time Being
該小說融入大量佛教觀念(作者尾關露絲是一名禪宗佛教僧侶),包括日本佛教史上極為傑出的思想家和宗教家:道元禪師。小說裡提到的 time being 一詞來自道元禪師的思想精華的代表作《正法眼藏》,禪師寫道:
Time itself is being, and all being is time
時間本身就是存在,而一切的存在就是時時。
在小說裡,奈緒提到自己的曾祖母,一位百歲禪宗女尼跟她說的話。曾祖母在夢中跟奈緒說,要理解活著的意義,妳必須了解什麼是當下(time being),而在了解當下之前,妳必須先了解瞬間(moment)。
她的曾祖母如此解釋瞬間:
A moment is a very small particle of time. It is so small that one day is made of 6,400,099,980 moments.
瞬間是微粒的時間。它是如此微小,以至於一天是由 6,400,099,980個瞬間組成。
由瞬間組成的一天到底有多長呢?用文字表達是六十四億,九萬八千,九百八十個瞬間。這就是道元禪師所提出的 Time-Being(Uji, 有時)論。
從瞬間思考你所擁有的每一天,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一天不是二十四小時,不是一千四百四十分鐘,也不是八萬六千四百秒,而是超過六十億的瞬間。試問,在這瞬間,你在做什麼?